汽车品牌

世界五大汽车集团(2023年全球十大汽车厂商“揭晓”:比亚迪第九,榜首卖出1065万辆)

2024-03-24 22:27:19 来源: 爱一说车

2023年,比亚迪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销量同比增长61.86%至302.44万辆,超额完成全年300万辆目标,不仅反超合资品牌成为中国汽车年度销冠,创下中国汽车最高年销量纪录;还力压特斯拉,夺得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纯电+插混)销量冠军。

分品牌来看,王朝网和海洋网累计销售287.7万辆,同比增长55.3%,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以及海豚车型成为主销车型;腾势品牌累计销量突破10万辆至127,840辆,主要销量贡献为D9;作为百万级新能源SUV,仰望U8上市三个月以来累计交付2001辆;方程豹首款车型豹5,则成功站稳30万元以上价格区间。

海外市场成为比亚迪新的增长点。去年出口突破24万辆,达到242,765辆,同比大增334.2%。其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德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阿联酋等59个国家和地区,在泰国、新西兰、新加坡、以色列、巴西、哥伦比亚等市场接连斩获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冠军。

2023年全球十大汽车厂商“揭晓”:比亚迪第九,榜首卖出1065万辆

整体来看,302万辆的销量表现如何呢?根据数据分析和咨询公司GlobalData发布的2023年全球车企销量排行榜TOP10显示,比亚迪成为历史上首次进入全球销量前十的中国车企,排名第9。

2022年比亚迪全球排名第十三位,换言之,去年成功实现对铃木、宝马、吉利控股、梅赛德斯-奔驰的超越。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它与行业头部车企还有不小的差距,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2023年全球十大汽车厂商“揭晓”:比亚迪第九,榜首卖出1065万辆

通用汽车本田汽车福特汽车分列6-8位,销量分别为487万辆、397万辆、395万辆,这三家汽车制造商均以美国为主要市场。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尽管面临高利率、高标价、汽车工人罢工以及芯片短缺等挑战,去年美国新车销量仍同比增长13%至1560万辆,创下十多年来的最大涨幅。

其中,通用汽车成功蝉联美国最畅销的汽车制造商,去年卖出约260万辆新车,同比增长14.1%,是该公司自2019年以来表现最好的一年。别克、雪佛兰、GMC、凯迪拉克四大品牌均实现正增长。

在中国市场,通用汽车累计销售约210万辆,其中四分之一以上为新能源车型。今年计划引入两款全尺寸SUV车型雪佛兰TAHOE(太浩)、GMC YUKON(育空),并进一步加快新能源产品投放。

2023年全球十大汽车厂商“揭晓”:比亚迪第九,榜首卖出1065万辆

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下滑一位,以628万辆的销量位居第五。去年7月,日产与雷诺集团达成最终协议,互持15%股份。这也意味着雷诺在联盟中不再有主导权,双方正式开启联盟合作新篇章,延续20多年的“不对等关系”终于画上了句号。

Stellantis(斯特兰蒂斯)上升1位排名第四。这是由FCA(菲亚特克莱斯勒)和Group PSA于2021年合并而成的,旗下拥有14个知名汽车品牌,包括Jeep,玛莎拉蒂、阿尔法·罗密欧、标致、雪铁龙等。

去年10月26日,斯特兰蒂斯宣布向中国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投资约15亿欧元,以获取约20%的股权,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双方还将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在全球除大中华地区以外市场开展制造、出口和销售业务。

2023年全球十大汽车厂商“揭晓”:比亚迪第九,榜首卖出1065万辆

现代汽车集团以730万辆销量排在第三位,其中现代421.6万辆,起亚308.5万辆,均实现了6%以上的同比增幅。其在韩国本土、美国市场表现出色,但在中国却不尽如人意。北京现代去年虽然止住颓势,略有增长,但25.7万辆的成绩较巅峰时期缩水四分之三;再加上悦达起亚销售的16.6万辆,合计不过40万辆出头,占其全球销量5%左右。

位列次席的大众汽车集团,去年在全球的交付量同比增长12%,达到924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达到77万辆,涨幅达到34.7%,在总交付量中的占比提升至8.3%。

分市场来看,中国仍是大众集团全球最大单一(国家)市场,但表现并不出彩,去年销量为324万辆,仅实现了2%的同比增长。反倒是在“主场”西欧市场,大众集团交付量同比大增21%至327万辆,15年来首次超过中国市场。

2023年全球十大汽车厂商“揭晓”:比亚迪第九,榜首卖出1065万辆

自2019年超越大众夺得第一后,丰田集团(包括大发和日野在内)连续第4年蝉联全球销冠,去年销量同比微增1.62%至1065万辆。占比最大的依旧是北美市场,销量达到220万辆,同比增长33%;在日本本土市场,也有着30%的增幅,交付量达到190万辆。反倒是在中国市场,销量下降2%至190.76万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涉嫌在安全测试中造假,大发汽车从2023年12月25日起暂停其在日本工厂的生产和运行,至少持续到本月底。此举造成的损失或超过1000亿日元,更令日本汽车制造业遭受严重信任危机。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