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资讯

江油汽车改装(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快速向部队体制跨越记述)

2024-03-19 09:50:00 来源: 爱一说车

文/任伯俊

军企携手 共谋整编大计

为适应国家三线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逐步将部分施工企业整编为基建工程兵部队的决定,1966年1月,冶金工业部下达通知将第四冶金建设公司(简称四冶)整编为基建工程兵部队。

为了使组建后的部队尽快适应正规化、军事化管理的需要,将传统的施工企业整编成为符合“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特殊要求的新型兵种,同年4月,为了形成军企优势互补的组建格局成都军区决定从铁道兵部队抽调304名有部队管理经验,懂政治、军事、后勤管理的连以上干部与四冶共同组建成基建工程第一支队。并委派段金城(时任铁道兵十师副师长)、迟本秀(时任铁道兵十师后勤部部长)、罗景生(时任铁道兵西南指挥所军务处处长)三名同志为进驻四冶整编筹备先遣组,参与整编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快速向部队体制跨越记述

健在的铁道兵先遣组成员——迟本秀老领导

先遣组进驻四冶后,在冶金部党组的领导下,组建了包括先遣组三人在内的四冶新的临时党委,并明确临时党委的主要职责是按照8月1日正式整编为部队的时间要求,做好筹备整编和铁道兵干部到职的各项准备工作。据此临时党委会召开了第一次开会议,就整编前期的工作步骤、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达成了共识,整编前期的筹备工作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4月份主要为摸底阶段。通过对四冶的人员规模、人员构成、机构(专业)设置、资产状况等基本情况的摸底,归纳出了以下几个将制约整编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一是由于四冶实行的是大包大揽的高度集中的一级供应、两极核算体制,导致机关庞大、机构臃肿;二是历史形成的四冶专业主体工程公司和辅助工程公司的设置不利于独立作战、指挥方便、机动灵活、反应快速的要求;三是企业包袱沉重,四冶当时有农垦基地、学校、幼儿园等机构和人员,需要列入编外;四是按照当时中央基本建设政治部基政发[1966]3号文件《关于在基本建设工程兵试点中不得吸收政治条件不合格人员入伍的通知》(简称通知)的要求,四冶约有2100多人(包括老弱病残人员)不符合当兵入伍的条件,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分流安置;五是广大干部职工在面对这一涉及每个人切身利益与人生转折的变革中,思想十分活跃,出现了不同声音。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临时党委深感整编并不是从一个企业名称简单地改成为一个部队名称的事,而是一项涉及一系列重大变革,政策性和思想性极强的既艰巨又复杂的工作,如果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就很难制订出既科学合理又全面务实的整编实施方案。因此,临时党委本着既要符合部队管理体制的要求,又要适应基本建设特点的原则,在整编思路、整编途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等方面,于4月30日正式形成了科学、完整系统地整编工作规划,并制订了详实的整编工作时间表,为有序推进和指导整编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5月份主要为优化整编方案、试点阶段。这是涉及整编成功与否的关键阶段。因此,临时党委充分利用所取得的大量、系统的第一手资料,在编制方案确定上,本着优化组织结构,充实基层的组建原则,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四冶先前编制的整编初步方案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5月上旬确定了部队在年内编制总人数达到14000人(包括预计新征义务兵2500人);干部比例不超过15%;部队主体建制单位由一大队(原四冶二公司)二大队(原四冶一公司)、三大队(原四冶三公司)四大队(原四冶机电公司)、五大队(原四冶生产企业公司)、支队后勤部直属单位(包括汽车、修理、机械、医院)组成。部队番号按上级批准的支队、大队、区队、中队进行称谓;支队和大队机关设司、政、后三大部(处),部(处)下设科(股)的最终上报审批整编方案,从而否决了四冶党委先前确定的将支队机关的三大部下设处,处下面又设科的不符合部队共性编制序列的方案。按照新编制序列方案,不仅比原四冶机关的科室减少了40多个,压缩了三个工程公司的编制,而且施工专业更趋合理,结构更加简单。从5月中旬开始,四冶首先选择在二公司进行全面试点,通过全方位层层试点,以点带面,摸索出了土建单位实行中队综合、排专业;机电安装单位则实行中队专业,区队综合的最佳施工专业编制构架。在参军编队方面,严格按照“通知”要求,摸索出了通过事前自愿报名、民主评议,支部审核,事后张榜公示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参军编队和干部任用的有效办法,从而为整编工作全面有序推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阶段:6、7月份主要为宣传动员、报名参军和编队、资产清理阶段。如果说前几个月是我们编好筐、织好篓的阶段,而这一阶段是关系到整编工作如何收好口的关键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临时党委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一是加强思想建设,大张旗鼓地开展我军光荣传统、工改兵意义和条令条例的宣传教育,并向广大职工反复讲清工改兵、工改义务兵、随军职工应具备的条件和标准、工资待遇等相关政策,使广大职工对报名参军做到了心中有数,志向明确。二是加强组织建设,要求各级领导严格掌握参军入伍标准和政策,做好报名参军和编队工作。三是做好各级干部配备任用工作,采取区队以上军政主官由军企干部混合搭配班子,收到了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最佳效果。四是认真做好债权债务、资产清理、登记入帐和划转、移交工作,确保了国有资产不流失。五是按照合并重组的新编制,认真做好部队基地选点、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六是采取各种方式认真做好编外和分流人员的安置工作,保证了四冶所有人员留得安心、去得满意。

经过临时党委的齐心协力、创新工作和广大职工的大力支持,到7月初,整编筹备工作已基本结束。根据上级批复,于7月11日正式以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的名义,正式颁发了整编实施方案,下达了部队番号。至此,一支队正式按照部队机制、体制的要求开始运行和管理,基本实现了7月份完成全部整编筹备工作。

1966年8月1日,终于迎来了国防部的命名授旗典礼。在四川江油县当时的人民广场上,红旗飞舞,歌声嘹亮,近万名身着草绿色军装的军人、军帽上的红星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引来了无数群众的观看。在隆重的命名授旗典礼上,由成都军区邓少东副司令员代表中央军委宣读命令,并向支队长和各大队长授了军旗。至此,一支以“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为建军方针的特殊兵种从此诞生,在这光荣而又神圣的时刻,全体指战员在军旗下庄严宣誓:决心继承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为保卫祖国、报效祖国、建设祖国贡献青春和力量,在肩负新的使命、新的起点上,开始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彰显特色,充满活力的新征程。

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快速向部队体制跨越记述

授旗典礼会场

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快速向部队体制跨越记述

邓少东副司令员代表中央军委宣读命令

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快速向部队体制跨越记述

授军旗

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快速向部队体制跨越记述

全体指战员

首战长城钢厂 彰显铁军威力

四川江油长城特殊钢厂(简称长钢)既是我国三线建设,又是军工建设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一支队组建后首次总承包的一项综合性工程。总投资5.5亿元,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年产22万吨特殊钢。

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快速向部队体制跨越记述

坐落在群山环抱下的江油长城钢厂三分厂

按照分散、靠山、隐蔽、钻洞的战备型三线建设原则,长钢所属的一、二、三、四分厂高度分散在江油的中坝、后坝和深山峡谷、群山环抱的通口、武都。该厂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精密无缝钢管生产线和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棒材、线材、连轧、锻钢、钛材生产线。回顾一支队在首战长钢建设的严峻考验中,无论形势如何变化,环境如何复杂,始终以国家经济建设为重,充分体现出了基建工程兵的独特势。

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快速向部队体制跨越记述

坐落在江油窦团山下的长城钢厂四分厂

全力排除“文革”动乱干扰,始终把施工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1966年是实施第三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大规模进行三线建设的第一年,也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爆发的第一年。一支队组建后,严格按照基建工程兵“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建军方针和要求管理部队、建设部队,部队很快实现了由企业向部队体制快速转变的良好开端,施工生产实现了当年开门红。正值长钢的施工建设开始呈现出大干快上的大好形势之际,由于文化大革命逐步演变成了派性斗争,同时也很快波及到长钢和部队及相关设计院,导致从1967年开始到1978年下半年一度处于全面瘫痪状态,急需的施工图纸不能按时到达,急需使用和安装的施工材料、机械设备不能运进厂区,厂区大面积停水、停电,甚至出现一些人冲击部队的事件,正常的施工生产秩序完全被打乱,严重阻碍了施工建设的正常进行。为了尽快控制局面,营造高度统一、和谐的内部环境,保证长钢这一国家重点军工配套项目早日竣工投产,一支队党委本着对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基本建设工程兵部队进行文化大革命的七条通告,切实加强部队政治思想教育,对不同结构、不同层面的人员,采取不同的方式,强化正面教育、化解矛盾,对部队实行封闭式管理,要求部队不辱使命,排除外部干扰,坚守岗位,着力保持队伍高度统一和稳定,即使在地方武斗最为严重的1968年,保证了施工生产不停顿,将外部对部队施工生产的影响和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1968年,由于派性斗争愈演愈烈,长钢生产设施和正在施工的建筑产成品受到了影响,一支队党委从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大局出发,要求部队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义无返顾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切实处理好保护好长钢与建设好长钢之间的关系,无偿派出三个建制连队和若干小分队,采取定岗、定人、定责的防范措施,自始至终昼夜看护和警卫四个分厂的各种生产设施,做到建厂与护厂两不误,保证了国家财产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充分体现出了基建工程兵“一旦有事,好处无穷”的独特优势。

抓住有利时机,只争朝夕,以抢建的姿态加快长钢建设速度。

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为了把因“文革”动乱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一支队党委要求部队上下要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抱定到1971年底确保长钢全面技术竣工的总体主攻目标。为确保这一目标,一是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大打歼灭战、百日大战的不达目标决不收兵强攻阵势,突破项目重点和瓶颈。二是通过以订立军令状的形式明确责任分工和目标,形成了分兵把守、各个击破、整体推进、大干快上的格局。三是在施工中强化统一协调、统一指挥和工期节点动态考核。广大干战职工为了确保绝对工期后墙不倒,力保施工站站抢点,充分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作风,顽强拼搏,用苦干、实干争时间,以巧干、快干抢速度。广大干战职工把工地当战场,把工具当刀枪,把多挖一锹土,多安装一台设备都当成是最大的政治责任,都看作是对加快三线建设的贡献。如在四○一工程构件的制作与安装中,构件距离现场20多公里,构件运输成了歼灭战的关键。参战部队集中了五个中队的优势兵力,连夜冒雨抢修了一条190多米长的车间临时铁路,既满足了构件在现场就近制作和构件直接运入车间的需要,又减少了倒运层次,为后续施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大打歼灭战中,最艰苦、最难啃的硬骨头是四分厂∮825车间的初轧工程,仅3150吨挤压机设备基础就深达40多米,土方开挖到-15米以下时,由于大量的地下水和流砂不断涌入坑内,形成了大面积泥浆,加之流砂产生的侧压力,经常出现塌方危及安全的现象,土方机械根本无法进行施工,因此,支队党委决定集中优势兵力,采用肩挑人抬的方式打一场攻坚战,战士们在坡陡路滑、泥浆缠腿的艰苦环境中,昼夜不停的来回穿梭在40多米深的大坑中,苦战二十天,提前完成了两万多立方米的土方施工任务。

通过一次次不失时机地组织歼灭战,所有工程都提前完成了网络进度计划,从1969~1971年完成的建筑安装工作量出现了连续三年持续攀升的大好形势,其中1970年完成的建筑安装工作量就比1969年增长了70%,实现了长钢在1971年底全线技术竣工预定的工期目标。

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突破施工难关。

在长钢施工建设中,由于部队施工机械化程度极低,部队长期处于靠肩挑人扛解决垂直运输和人拉手推解决水平运输的落后状况。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劳动效率,通过充分发挥广大指战员的主观能动性,群策群力,功克了一道道施工难关。如在安装四○一工程长24米、单重12吨的钢筋混凝土屋架时,在没有相匹配吊车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在利用仅有一台电吊的基础上,自制40米长的加长吊杆,不仅解决了安装技术难题,而且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安装任务。又如二大队修理中队接受了一次性加工60多吨屋面瓦楞铁皮的任务,要求三个月时间完成,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该中队党支部立即召开会议,成立了由中队领导、技术员、老工人和战士参加的技术攻关小组,试制成功了一台压制瓦楞铁皮的机具,提高工效20多倍,结果只用六天时间就完成了加工任务,极大地满足了前线施工需要。

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快速向部队体制跨越记述

以对国家经济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把设计审查关。

长钢是一项多专业、技术复杂、技术要求高、综合性强的工程,仅各种工业管道铺设就达120多公里。在施工建设中,长期面临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由于多家设计的原因,而导致三边施工(即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和设计求大、设计漏项、设计错位、设计滞后的现象频繁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一支队党委要求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要以高度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想主人事,尽主人责。不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不必要损失的状况,通过成立设计复审领导小组,从施工源头避免了因设计原因造成的不必要浪费和事后不必要的返工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长钢的施工建设中,本着满足工艺需要、节省投资、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经过严格的事前逐项设计审查、设计优化,发现和修改设计缺陷、优化设计方案达1200多项。为国家节省投资1800多万元,其中将3150吨挤压机与1600吨挤压机工艺合并一项,不仅节约投资500多万元,而且还少占用土地,收回良田55亩。

集中众人智慧,攻克技术难关。

面对承担的长钢1200kw电子轰击炉、真空自耗炉(带工业电视)、非真空感应炉、3150挤压机、300磅连续式真空炉、500/300复合轧钢机等设备安装,都是分别从美国、东德、西德、日本、法国、英国等引进的从未接触过的国外输出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先进工艺。

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快速向部队体制跨越记述

四辊可逆式冷轧机

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快速向部队体制跨越记述

棒材剥皮机

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快速向部队体制跨越记述

HPT250冷轧管机

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快速向部队体制跨越记述

3150挤压机

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快速向部队体制跨越记述

2000吨快锻机

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快速向部队体制跨越记述

电子轰击炉

广大干部职工以敢为人先、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国争光、为三线建设争气的责任感和姿态,把遇到的新技术、新困难,作为锻炼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平台,作为苦炼内功、积累经验、提高部队综合施工能力的机遇来对待。通过成立由领导、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参加的“三结合”技术攻关小组,通过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关键设备、关键流程、关键工艺、关键工序和各种设备的性能、技术参数、安装要点、安装精度,有针对性地制定最佳的技术保障措施和相关操作细则,攻克和破解了机电设备安装一道道技术难题,在设备安装过程中,做到严格苛求、精益求精、分毫不差,使安装和调试的近两万多吨进口设备,一次试车成功率达到了95%以上。

大力开展技术革新,优化使用和节约资源,助推长城钢厂又好又快建设。

在长城特钢施工建设中,一是为了改变大面积使用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多为肥柱、胖梁、深基重盖的传统落后设计状况,由支队技术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人员结合施工特点,大搞技术革命,收到了既加快施工进度又节省投资的明显效果。如大胆大将∮825轧机原设计的大块式砼基础改为空间体系砼基础,不仅节省了大量投资,而且还提前工期18天(此项技术革新在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二等奖)。尤其是通过在长钢开始采用钢筋后张拉、锚具制作和钢筋“三冷一焊”新技术、新工艺以后,钢材综合节约率达到了20%~22%。在推广新技术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长钢各车间土建施工进入高峰的1970年,急需一大批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为了解决木材使用量大且集中的突出矛盾,在借鉴、推广类似铸造翻砂式的土模代替木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大胆反复实验,总结出了切实可行的地坑式、培土式、重叠式,同时包括各种现浇砼地坑和设备基础在内的各种类型的土模施工方法。仅半年时间,就推广了用于预制构件的土模就达4.2万平方米,不仅为国家节约了2700多立方米的木材资源,而且因现场就地制作,还解决了预制构件因超长、超宽、超重的运输难题,既加快了施工建设速度,又节省了大量的远距离运输费用。

善始善终,尽职尽责为长钢交出一项满意工程。

1971年上半年,在长钢土建处于收尾,机电设备进入全面安装调试阶段,奉中央军委命令,一支队二、三、五大队开始分期分批陆续移防鞍山、本溪,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了使长钢早日达产达标,形成综合生产能力,不给生产留下任何后患,一支队将一大队,四大队继续留在长钢,并成立了由支队一名副支队长挂帅的长钢收尾工程指挥所,实行统一领导,全面做好长钢后续收尾工作。一方面,从长钢建设大局出发,想长城钢厂之所想,急长城钢厂之所急,在大量急需安装的零星收尾设备迟迟不能到货的情况下,主动派出精干人员到全国各地催促和落实设备到货时间。另一方面在每项工程交接过程中做到“三不”,即质量不合格不交工,操作方法不交清不放手,生产不达标不退出。经过广大指战员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不懈努力,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产22万吨特殊钢的钢厂在具有特殊地理位置的四川江油偏远山区,于1972年4月保质保量地全部交付使用,为促进国防军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回忆长钢建设50多年后的今天,值得一提的是,一支队广大干战职工在住的是干打垒,吃的是粗茶淡饭,一月一斤肉四两油,0.5元/天的生活标准,劳动强度极高,文化生活又极其单调的艰苦环境中,始终坚持“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建军方针,充分发扬基建工程兵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切实履行了既是国家经济的建设者又是保卫者的神圣义务,充分显示出了基建工程兵劳武结合的鲜明特点,能工能战的独特优势,以工为主的丰硕成果。

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快速向部队体制跨越记述

作者任伯俊

任伯俊,四川南充人,1950年10月生,1969年12月入伍。先后在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五团任战士、文书;一支队司令部工程科正连职、副营职参谋。1983年5月随部队集体转业,任鞍钢集团建设总公司经营计划处综合计划科科长。现已退休仍然笔耕不辍,常有回顾基建工程兵历史文章发表。

本文标签: